关爱抑郁症患者,给他们活下去的勇气
随着整个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人们精神事件压力的增加,时而发生的因抑郁症所引发的社会事件,使得公众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日益关注,尤其是对于自身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体验的关注日益增强。但是,一些不实或不准确的知识宣传,也容易误导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一些概念和问题的混淆,通常会给公众对心理卫生健康产生过度敏感或泛化的恐惧感。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抑郁症发病率很高,几乎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因此它被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
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所无法比拟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偏见使患者不愿到精神科就诊。在中国,仅有2%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民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对出现抑郁症状者误认为是闹情绪,不能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我们如何识别抑郁症?抑郁症有哪些特点?
1.情绪上:患者往往感觉无能无望无动力、注意力不能集中,自卑自责,极度压抑悲伤,孤独空虚,易受刺激,悲观失望,甚至厌世,有自杀或自伤的念头。
2.躯体上:头痛及其它不明原因的痛症、全身异常乏力、免疫力下降。短期内体重剧减或增加(因为胃口的改变),失眠或嗜睡。
3.行为上:疏离社交活动,对平常感兴趣的人、事失去兴趣,如失去性欲。不能承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要求。
但是我们往往对抑郁症有一些误解,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是:仅仅因为处境不好而伤悲,或者是仅仅因为失去亲人而痛苦,或者是患者自己的想象,或者是太过情绪化,或者是“啊,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或者是可以尽快克服的,或者是可怜虫,或者是死板,固守成规,或者是懒惰,或者是意志力薄弱,或者是性格缺陷。
事实上,抑郁症患者的感受是:
“感觉自己就是个累赘……”
“和自己抗争得太累了……”
“随时都感觉被针刺着那样的痛苦……”
“真想好好过日子,但太难了,我做不动了……”
“就好像被厚黑的雾霾层层裹住......”
“我想,同时又不愿,与人亲近......”
“我只想回家,蜷缩在床上昏睡,不再醒来......”
“就是不开心,痛苦,没有动力去爱,和被爱.....”
“每天都忍不住想哭......”
“没有办法高兴起来,没有办法......”
“无望,感觉没有任何人或事可以让我忘掉痛苦,高兴起来......”
“极度的悲伤,对自己、对人生都提不起任何兴趣......”
“分不清自己的感觉和现实......”
“感觉这么地孤单和落寞......”
“对任何事都麻木了,提不起精神......”
“好像不属于这个世界,一切离你远而又远......”
“活着太痛苦……”
出现抑郁症状,病人需要做什么?
1.寻求医生的帮助;
2.锻炼,每天30分钟,或分成三个10分钟来做。让心率加快、出汗,如快走、上下楼梯、跳跃等,促进压力激素的排除,刺激快乐激素的分泌。
3.列出你喜欢做的事,比如看喜剧、与宠物玩、按摩、看那些记录美好生活的相片、给思念的人电话,等等。当你感觉孤寂痛苦时,去做这些事。
4.每天睡前写下三件让自己感激之事,三件当天完成之事,或三件高兴之事。把大事分成若干小事,每做完一部分都给自己一个表扬。
5.电话信得过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了解你的痛苦与需要,支持你,帮你打开心结。千万不要一个人死扛。
对于抑郁症自杀的预防,家人需要关注什么?
家人如果发现病人有以下症状需引起关注:表示自己一事无成、没有希望或感到绝望,感到极度挫败、羞耻或内疚,曾经写出或说出想自杀,谈及“死亡”、“离开”及在不寻常情况下说“再见”将至爱的物品送走,避开朋友或亲人、不想和人沟通或希望独处性格或仪容剧变,作出一些失去理性或怪异的行为,情绪反覆不定,由沮丧或低落变得异常平静开心。此时,家人需要尽快将患者送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