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是一种多病因疾病,遗传、环境、饮食、药物、细菌以及吸烟、过度饮酒等都可引发胃病。
最常见的胃病症状有上腹部不适、隐痛、灼热痛,极少部分有绞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严重者会出现呕血、黑便等。
具体来讲,胃病的发作通常与下述五大因素有关:
1、急性胃炎后胃黏膜损伤持久不愈;
2、幽门螺杆菌感染;
3、有长期喝烈酒、浓茶、浓咖啡,吃辛辣和粗糙的食物,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4、经常服用对胃黏膜有损害和有刺激性的药物;
5、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尿毒症、重症糖尿病等。
其中,下列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胃病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1、加班熬夜
上班族压力大,精神紧张,经常加班熬夜,很容易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胃部不适。
2、不吃早餐
不吃早餐,胃内分泌的胃酸没有食物可消化,会损伤食管、胃肠黏膜,久而久之不仅容易造成溃疡,还可能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沉积诱发胆结石。
3、餐后运动
用餐后立即健身、跑步,可能导致内脏供血不足,影响消化功能,从而诱发胃病。
4、吃饱就睡
不少人习惯吃宵夜,回家倒头就睡。睡前饱餐,胃内食物没来得及消化,很容易引起消化功能异常。
5、天天吃撑
每餐吃得过多,不仅会加重胃的负担,还会增加胰、胆等消化器官的压力,打乱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秩序。
6、无辣不欢
如果本身有胃肠疾病又食辣过多,则会刺激胃肠黏膜,加重其充血、水肿等症状。
冬季养胃十注意
1.注意保暖
冬季气温低会使胃部的活动减缓或出现胃痉挛,还容易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出现腹泻、疲劳和浑身无力等情况。因此,一定要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睡觉盖好被子。
2.多食温性食物
胃喜燥恶寒,应多吃些温阳暖胃的食物,如牛羊肉、韭菜等。
3.每餐定时定量
冬季日照时间变短,天黑得比较早,很多人改一日三餐为两餐,并提高两餐的餐量。这种做法容易引起胃酸分泌紊乱而使胃黏膜受损。
每日三餐应定时定量:
早餐在6:30~8:30,摄入能量为每日能量摄入总量的30%;
午餐在11:30~13:30,摄入能量为每日总量的40%;
晚餐在18:00~20:00,摄入能量为每日总量的30%。
4.择时饮水
最佳饮水时间是早晨起床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一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此外,长期食用汤泡饭也会影响消化。
5.食物温度适宜
食物的温度要适宜,以温热为主,少吃凉拌菜,喝汤不要喝刚煲好的滚烫的汤。
6.细嚼慢咽
狼吞虎咽的吃饭方式容易导致体内积食,增加肠胃负担,减缓肠道蠕动速度。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与胃液混合均匀,促进消化吸收,还可以提高某些营养成分的吸收率。建议每口食物咀嚼30次,每餐用餐时间不少于20分钟。
7.散步消食
冬季的饭后散步可改为室内,并且不要饭后立刻走,而应在饭后20~30分钟以后进行。“饭后百步走”只适合平时活动较少、体型较胖或胃酸过多的人。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不宜饭后立即“百步走”。
8.心情舒畅
很多人都有过“一生气就胃疼”的经历。要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情愉悦,建议坚持运动,尽可能多晒太阳。
9.注意卫生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病的元凶之一,特别是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幽门螺杆菌易导致胃病的发生或复发。因此,要定期更换牙刷,并坚持每餐饭后正确漱口。
10.慎重服药
不少药物对胃黏膜有刺激,可损伤胃黏膜,甚至引起溃疡,胃病患者要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