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有不适就不测血压
人体血压是动态变化的,应定期做好观察,便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如果已经确诊高血压,就更要做好血压的监测,从而合理地调整治疗方案。
2.降压药有副作用,不能长期服用
高血压病是一个慢性病,长期控制不稳可引发心、脑、肾等多个靶器官损害,一般需终身用药。“是药三分毒”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降压药物的副作用都已经经过了严格的临床安全性验证,药物副作用比起疾病本身的危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切勿本末倒置。
3.盲目效仿他人的降压药物
每个人的病情不同,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用药。如合并快心率者,宜选用β受体阻滞剂,但有房室传导阻滞或哮喘病者,则存在一定的禁忌。具体用药应在专业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选择。
4.单纯依赖用药,不改变生活方式
非药物治疗是治疗高血压病的基础,生活中要限制食盐摄入、适当锻炼并减轻体重。不良生活习惯,容易诱发血压升高,影响高血压药物的治疗效果。
5.降压速度越快越好,应快速达到疗效
快速降压会导致重要脏器的供血不足,引发身体不适。所以服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用4-6周的时间,平稳缓慢把血压降下来。
6.血压降下来后,可以不用药
有的人血压高了就吃药,血压稳定后就不吃药了。万万不可,这样做危害极大!因为在停药后,血压过一阶段很可能又会升高,对心血管系统再次产生危害,血压波动过大只会对身体健康更加不利。
7.将血压降到140/90mmHg就可以
超过60岁的人群,血压控制到150/90mmHg就可以了。有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的人群,在身体可耐受的前提下,应降到130/80mmHg以下。
8.随意调整剂量或频繁换药
有的人服药后,血压控制依旧不甚理想。其实,部分降压药物,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需1-2周时间,不可随意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做到平缓降压。同时,根据自己的病情,必要时可选择联合用药,不仅效果更佳,还能减少单一用药的局限性,达到1+1>2的效果。
9.贵药就是好药
没有最好的药,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那款!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做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
10.中成药副作用小,能代替常规降压药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经过多年临床验证,其作用机制和副作用均较为明确,多数药每天只需服1-2次,尤其是长效制剂,每天早上一次,就能平稳控制血压。相对而言,中成药尚难以进行大规模的临床验证,对于不同个体而言,用药后的差异较大,不推荐在高血压治疗中用来代替常规降压药物。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远离高血压。
1.少吃盐
少吃盐是防治高血压的关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 5 克。
少吃盐的措施,除了做菜时少放盐,还要注意少放耗油、酱油、甜酱等调料;少吃咸菜、咸肉等腌制食品。
如果担心菜品没有味道,可以多用天然香料来丰富口味,比如柠檬、番茄、姜、蒜等。
另外,要注意甜品等零食中的盐,这些食物可能口味不咸,但制作过程中也可能添加不少的盐。养成看食品标签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少吃这些「隐形盐」。
2.管住嘴
健康饮食结构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美国营养学会专为预防高血压设计了得舒(DASH)饮食法,这种饮食方法鼓励吃多种富含钾、钙、镁等元素的食物,帮助稳定血压。
根据得舒饮食的原则,结合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建议在日常饮食中做到:
①每天吃谷薯类 250~300 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 50~100 克,薯类 50~100 克。全谷物、杂豆、薯类最好占到主食的一半;
②每天至少吃蔬菜 500 克,最好达到 1000 克,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新鲜水果 100~200 克;
③选择鱼、禽、瘦肉、鸡蛋作为蛋白质来源,每天不超过 150 克;
④每天喝低脂奶 300 克;
⑤每天摄入大豆及豆制品 25 克,坚果 25~35 克。
3.迈开腿
每天至少完成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运动,每周不少于 5 天。
推荐的运动有:快走、慢跑、长距离游泳、骑车等,不拘形式,贵在坚持。
可以通过数心率来了解运动的强度,中等强度的运动,最大心率是(220 - 年龄)的 75%~80% 比较合适;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估计,运动时有微喘,但还能说出话,就差不多是中等强度。
4.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有这些问题的朋友,建议通过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体育锻炼来控制体重。
将 BMI(体重/身高²)控制在 24 千克/米² 以内,腰围控制在 90 厘米(男性)、85 厘米(女性)以内。
5.限制饮酒
没有饮酒习惯的人不要喝酒。
有饮酒习惯的人建议选择戒酒,或者限制饮酒量。白酒 < 50 毫升(1 两)/天或葡萄酒 < 100 毫升/天或啤酒 < 300 毫升/天,女性减半。
6.减轻心理压力
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本身会导致血压升高,此外,精神压力大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不健康的饮食方式,这些都对血压有害。
如果感到精神压力大,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解决问题,也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如果压力难以避免,可以尝试通过健康的方式来释放缓解压力,比如运动、阅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