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日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今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主题为“共抗艾滋 共享健康”。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尚不能彻底治愈,预后差,病死率高。且一旦感染需终身服药治疗,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严重负担。
一、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1)性传播:艾滋病可以通过性接触在男女之间或男男之间传播。性伴侣越多,感染的危险越大。
(2)血液传播: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可刺入人体的针具和医疗器械等都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
(3)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可通过怀孕、分娩、哺乳把病毒传染给孩子。
二、那么如何去预防艾滋病?
(1)学习掌握性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2) 艾滋病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拒绝毒品、自尊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3) 坚持每次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艾滋病的感染与传播。
(4) 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避免共用注射器、针头,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5) 发现感染了艾滋后72小时内使用阻断用药可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
(6)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应及时采取医学手段阻止艾滋病病毒传给婴儿。
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三部曲”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三部曲包括孕期、分娩和产后干预服务。
孕期:HIV感染存在无症状潜伏期,由于没有特异性症状,有些孕妇可能感染了HIV却不知道。妇女在怀孕后,应在孕早期进行产前检查,并在接受初次孕产期保健服务时就进行HIV检测,明确自己的感染状态。孕产妇一旦发现HIV感染,听从医嘱、及早用药、按时服药,是预防母婴传播传播能否成功的关键。
分娩:HIV感染不是剖宫产的指征。若孕晚期病毒载量过高,可以选择择期剖宫产,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 分娩时,医生会尽量避免会阴侧切、人工破膜,使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宫内胎儿头皮监测等可能增加母婴传播风险的损伤性操作,保护胎儿。
产后:婴儿出生后,妇幼保健机构会提供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按照专业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尽早(6~12小时内)给婴儿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HIV感染预防。对于不具备人工喂养条件而进行母乳喂养的家庭,喂养期间母亲应坚持抗病毒治疗,降低婴儿感染的风险,母乳喂养时间最好不超过6个月。相关医疗机构会在婴儿满1、3、6、9、12、18月龄时,分别进行随访和体格检查。观察有无感染症状出现。
四、抓住“阻断”黄金时刻
不管是职业暴露还是非职业暴露,如果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都要第一时间进行药物阻断,这种阻断治疗越早越好。服用阻断药越早,机体被艾滋病毒感染的概率就会越低。因此,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抓住“阻断”黄金时刻,最长时间不能超过72小时。
艾滋病阻断药需连续服用28天,服药时间和次数不宜随意改变。如果不规范用药,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且还有可能造成耐药,大家需要重视这点。虽然有阻断药可能减少感染风险,但也希望大家记住,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仅仅是必要的医疗紧急事件。为了完全避免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还需要从自身做起,日常做好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