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源性疾病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食物中毒,也包括经食物传播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中细菌性感染导致的,也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表现是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为主的消化系统症状。常常在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
日常生活中预防食源性疾病并不复杂,只要牢记“食品安全五要点”,保障食品安全,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一、保持清洁
(1)蔬菜、水果、肉类等食品要用流动水进行清洗;(2)勤洗手,饭前便后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水彻底清洁手部;(3)经常消毒厨房用具,保持厨房用具清洁,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不乱扔垃圾,防止蚊蝇孽生。
二、生熟分开
(1)将生肉、禽、海产品与其他食物分开,单独存放;(2)处理生食应用专用的刀具、案板,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触,交叉污染。
三、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
(1)尽量少吃凉拌菜,肉、禽、蛋和水产品类等食物的微生物污染风险通常较高,一定要烧熟煮透;(2)熟食室温放置后再食用,要二次加热;(3)从冰箱里取出的生冷熟食,一定要彻底加热才能食用。
四、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
(1)未吃完的食物要及时放入冰箱。冰箱取出的食物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2)定期清理冰箱,无论是冷藏还是冷冻,食物都不要存放过久。
五、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1)要到正规超市和市场购买食品,要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选择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不吃过期、变质的食物;(2)食品制作的全过程要使用安全的水,不用未处理的水,避免因环境污染引起食源性或水源性腹泻等;(3)坚决不吃野味,不食用未经检疫的活禽畜。
除了上述五点外,还应注意餐具卫生,养成用餐使用公勺公筷的好习惯。
(朱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