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妇幼保健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

儿童意外伤害预防及处置--皮下血肿

发表日期:2024-12-20     新闻来源:儿外科 陶良艇 编辑: 浏览量:22

一、定义与形成原因

定义:儿童皮下血肿是指血液在儿童皮肤下层积聚形成的肿块。这主要是由于皮下血管破裂,血液渗出到周围组织而导致的。

形成原因

1外伤: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在玩耍过程中很容易摔倒、碰撞。例如,孩子在跑步时不小心撞到桌角,或者从床上、游乐设施上跌落,都可能导致皮下血管破裂,进而形成血肿。像头部、四肢等部位更容易因外伤出现皮下血肿。

2凝血功能异常:某些疾病会影响儿童的凝血功能,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皮下血肿。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机制出现障碍。当受到轻微外力或者没有明显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出现皮下出血,形成血肿。另外,一些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如血友病,同样会导致凝血异常,引起皮下血肿。

 

二、症状表现

1局部肿块:表现为皮肤下出现一个隆起的包块,其大小和形状因受伤程度、出血多少而不同。小的血肿可能只有几毫米,而大的血肿可能会占据较大的身体部位,如整个小腿或前臂的一部分。肿块的边界一般相对清晰,用手触摸时能感觉到它与周围正常组织有明显的区别,质地通常比周围组织硬一些,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逐渐变软。

2皮肤颜色改变:在血肿形成初期,皮肤颜色通常与正常肤色相近。随后,由于血液中的成分发生变化,皮肤会逐渐出现颜色变化。先是变为青紫色,这是因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缺氧环境下颜色改变。随着血肿的吸收,颜色可能会变成黄绿色,最后恢复正常。整个颜色变化过程可能需要数天到数周时间,具体取决于血肿的大小和身体的吸收速度。

3疼痛和压痛:大多数皮下血肿会伴有疼痛,尤其是在刚受伤后的急性期。儿童可能会因为疼痛而哭闹、不愿意活动受伤的肢体。当按压血肿部位时,疼痛会加剧,这种压痛是判断皮下血肿的一个重要依据。不过,疼痛的程度因个体差异和血肿大小等因素有所不同。

 

三、处理方法

1.受伤初期(24 - 48 小时内)

1冷敷:这是关键的处理措施。可以使用冰袋或者冷毛巾敷在血肿部位,每次冷敷 15 - 20 分钟,每隔 1 - 2 小时冷敷一次。冷敷的目的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血液渗出,从而减轻血肿的进一步扩大。例如,孩子头部受伤出现皮下血肿后,用毛巾包裹冰袋轻轻放在血肿处进行冷敷。

2加压包扎:如果血肿部位在四肢,且没有骨折等其他严重损伤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进行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包扎受伤部位,注意不要包扎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包扎压力以能摸到肢体远端的动脉搏动为宜。

2.受伤中后期(48 小时后)

1热敷:当受伤超过 48 小时后,血肿进入吸收阶段,此时可以采用热敷来促进血肿的吸收。可以使用温毛巾或者热水袋(注意温度不要过高,避免烫伤儿童)敷在血肿部位,每天热敷 3 - 4 次,每次 20 - 30 分钟。热敷能够扩张局部血管,加速血液循环,有助于血肿的消散。

2按摩(谨慎使用):对于较小的血肿,在热敷后可以适当进行轻柔的按摩,促进血液的吸收。按摩方向应从血肿边缘向中心进行,动作要轻柔缓慢。但是,如果怀疑有骨折或者其他严重损伤,或者血肿较大、疼痛明显,就不要轻易进行按摩,以免加重损伤。

 

四、注意事项和并发症预防

1观察症状变化: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包括血肿大小、皮肤颜色、疼痛程度以及儿童的精神状态等。如果血肿持续增大、疼痛加剧或者儿童出现头晕、呕吐、精神萎靡等异常情况,可能提示存在更严重的损伤,如颅内出血(当头部受伤时)或骨折等,需要及时就医。

2防止感染:在处理血肿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如果血肿部位皮肤有破损,更要注意消毒处理,避免细菌感染。可以使用碘伏轻轻擦拭破损处,每天 2 - 3 次。如果发现伤口出现红肿、发热、渗液等感染迹象,应立即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3避免二次伤害:在血肿消退之前,要尽量避免受伤部位再次受到碰撞或挤压。对于活泼好动的儿童,家长可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如给孩子的四肢佩戴防护垫等。